简述宇宙在个点内来认识量子如何构成宇宙(2025-11-19)
简述宇宙在个点内来认识量子如何构成宇宙
徐永海
(曾就读北京医学院医学系79级,北京医学院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
2025年11月19日
目录
1、相对于静止者来说才是,光速是最快速度,任何速度都不能超过光速
2、相对论即相对于快速飞行者和相对于静止者,时间空间速度是不同的
3、从宇宙本身是个点这个终极出发,可以去探索宇宙的很多未知奥秘
4、从“点”这个宇宙终极出发,可以去认识质量、体积的本来面目
5、在认识了粒子体积基础上,可以认识每层电子数量是层数的平方乘以2
6、在认识了空间、体积基础上,可以去认识光波、能量、电流的本来面目
7、在认识了宇宙空间基础上,可以去认识基本粒子、基本力的本来面目
8、在原子核内部应当有一个由中子质子共同构成的外壳
9、整个宇宙及所有粒子、原子核、星球的演化过程
10、从“点”这个终极出发,可以建立一个在终极基础上的科学理论体系
1、相对于静止者来说才是,光速是最快速度,任何速度都不能超过光速
迈克耳逊干涉仪像一个十字架。一束光从左臂进入,到达十字架交叉点,分为两束光。一束光在上臂垂直地走了一个往返,另一束光在右臂平行地走了一个往返,之后这两束光都返回到交叉点,并进入下臂。
迈克耳逊干涉仪是放在我们快速运动的地球上。走在上臂中的那束光,走的路程变成了“∧”型,增加了路程。走在右臂中的那束光,走的路程也增加了。并且这两束光增加的路程是不一样的,因此这两束光应当不会同时进入下臂。
如果地球静止不动,这两束光会同时进入下臂。可是,地球是在快速运动中,这两束光应当不会同时进入下臂。可是,可是,迈克耳逊-莫雷实验的实验结果确是,这两束光是同时进入下臂的(明线的干涉条纹没有变成暗条纹)。这样只能是,相对于光来说,地球如同静止不动。
即任何光与任何运动体(如地球)之间的速度差永远不变,永远是30万公里/秒。如一些光是从前面迎头撞向地球,另一些光是从后面追尾撞向地球,它们撞到地球的速度都是相同的。
这如同在说,两车迎头相撞和两车追尾相撞,撞击的速度、力量都是相同的,这完全违反经典物理学。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解决了这一难题。
任何光与任何运动体之间的速度差永远不变,永远是30万公里/秒。必然会得出,方向相同时,光的速度永远比任何运动体的速度还要再快上30万公里/秒。为此爱因斯坦提出了“不论你如何运动,你所测量的光速都是30万公里/秒”(光速不变)。
如果你和一个极长光柱的前端同时从地球出发,都飞行了极长的距离,之后都返回到地球。在飞行中不论你如何运动(即不论你的速度是多快),你所测量的光速都是30万公里/秒。即,光柱的速度一定比你的速度要快,并快上30万公里/秒。
光柱前端一定比你先返回到地球,你只能和光柱中部或后端同时返回到地球。
地球所测量的光速也是30万公里/秒。这个光柱返回到地球时,相对于地球来说,这个光柱的速度,光柱前端的速度,依旧是30万公里/秒。因你只能和光柱中部或后端同时返回到地球。相对于地球来说,你的速度一定是慢于30万公里/秒,30万公里/秒(光速)是最快速度。
不论你的速度是多快,相对于地球来说,你的速度依旧是慢于30万公里/秒,30万公里/秒(光速)是最快速度。因存在“不论你的速度是多快”这个前提,一定是,相对于快速飞行的你自己来说,你自己可以以任何速度飞行,只是光的速度依旧是比你的速度还要再快上30万公里/秒。仅仅只是,相对于静止者地球来说,才是光速是最快速度。
2、相对论即相对于快速飞行者和相对于静止者,时间空间速度是不同的
打开手电发射出一个光柱,如果从开到关是100亿年,这个光柱的长度就是100亿光年(距离)。如果你和一个光柱的前端同时从地球出发,都飞行了100亿光年(距离),之后都返回到地球。你的速度极快,只用了1年的时间就返回到了地球。这个光柱的速度依旧比你的速度快上30万公里/秒。
光柱前端一定比你先返回到地球。因你是在第1年结束这一时刻返回到地球的,自然相对于你来说,光柱前端一定是在第1年结束之前的某一时刻返回到地球的,如第11月。
地球所测量的光速也是30万公里/秒,相对于地球来说,这段距离是100亿光年(距离),地球看到,光柱前端返回地球的时刻,一定是第100亿年结束这一时刻。因光柱前端一定比你先返回到地球,你只能和光柱中部或后端同时返回到地球。那么相对于地球来说,地球看到,你返回地球的时刻,一定是第100亿年结束之后的某一时刻,如第101亿年。
相对于快速飞行的你来说,你返回到地球时,你与地球重逢时,你只过了1年。而相对于地球来说,地球看到你返回时,地球与你重逢时,地球已经过了100多亿年。你是穿越到100多亿年之后的地球。
由于你的快速飞行,地球的100多亿年变短到了你自己的1年;相对于你来说,时间(时段)变短了,你穿越到未来了。
整个宇宙是在138亿年前从一个起始点中诞生的,并且随着时间的行驶,空间以光速在膨胀。时间、空间是相关的。时间(时段)变短,空间(距离)也要变短。爱因斯坦提出了“当你快速飞行时,相对于你来说,距离变短,钟表变慢”真是太伟大了。
相对于你如此快的速度,地球如同静止者。相对于静止者来说,不会穿越到未来,时间(时段)、空间(距离)不会变短。同时相对于静止者来说,快速飞行者的速度永远不能超过30万公里/秒。
而相对于快速飞行者自己来说,要穿越到未来,时间(时段)、空间(距离)要变短。同时相对于快速飞行者来说,快速飞行者自己可以以任何速度飞行。只是光的速度永远比快速飞行者的速度还要再快上30万公里/秒。
相对论,即,相对于快速飞行者来说和相对于静止者来说,时间、空间、速度是不同的,因此才称作相对论。
可是某些科学家非要说,即使是相对于快速飞行者自己来说,也是快速飞行者的速度永远不能超过30万公里/秒。非要给快速飞行者自己加个限制“相对于快速飞行者自己来说,他的速度也不能超过30万公里/秒”,而这“限制”明明只是相对于静止者作为他人来说的,不是相对于快速飞行者自己来说的。
3、从宇宙本身是个点这个终极出发,可以去探索宇宙的很多未知奥秘
钟表中的时针,一天走两圈,一年365天,一共是730圈。一年走730圈,100多亿年,一共是73000多亿个圈。
当你快速飞行时,当相对于你来说,地球的100多亿年变短到了你自己的1年时,此时相对于你来说,时间(时段)变短了。此时地球上钟表中的时针是走了73000多亿个圈,你钟表中的时针是走了730圈。此时相对于地球上的钟表,你快速飞行者的钟表,是明显的变慢了。
“时间变短”必然会带来“钟表变慢”。只是时间(时段)是一维的,如同一条线,变长、变短才好理解。将“时间变短”说成“钟表变慢”,实在是将简单事物复杂化。
相对论,即相对于静止者来说,快速飞行者的速度永远不能超过30万公里/秒。同时相对于静止者来说,时间(时段)、空间(距离)不会变短。
而相对于快速飞行者来说,快速飞行者自己可以以任何速度飞行,可以速度无限快。只是光的速度依旧是永远比快速飞行者的速度还要再快上30万公里/秒。同时相对于快速飞行者来说,时间(时段)、空间(距离)都要变短。
那么当你的速度是无限快时,相对于快速飞行的你来说,时间(时段)、空间(距离)就要变短到零点,并且整个宇宙的时间、空间都要变短到零点。
时间(时段)变短,就是你穿越到了未来。时间(时段)变短到零点,就是你立刻穿越到了宇宙的结束点,并且宇宙的起始点和结束点都在同一个零秒内。
相对于不同速度,时间、空间为不同大小;相对于速度无限快,整个宇宙的时间、空间为零点。空间不会是由以太构成的。宇宙的本来面目(本身)一定不是实实在在的,一定是虚空的、零点的,是个“点”,是在个“点”内。
宇宙空间膨胀理论告诉我们:“在138亿年前整个宇宙是从一个起始点中诞生的”。而只有宇宙本身是个“点”,并一直都在这个“点”内,才有可能从一个“点”中诞生出如此宏大的宇宙。我们能够理解整个宇宙是从一个“点”中诞生的,自然也应当可以理解整个宇宙本身是个“点”,是在一个“点”内。
宇宙本身是个“点”,是在一个“点”内,这个“点”一定是宇宙的终极,从“点”这个宇宙终极出发,一定可以去揭开宇宙的很多未知奥秘。
在迈克耳逊-莫雷实验基础上,在爱因斯坦提出的“不论你如何运动,你所测量的光速都是30万公里/秒”和“当你的速度变快时,相对于你来说,距离变短,钟表变慢”这些基础上,我们可以去认识宇宙的终极,可以去揭开宇宙的很多奥秘。因此说爱因斯坦是我们人类整个历程中的最伟大的科学家,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4、从“点”这个宇宙终极出发,可以去认识质量、体积的本来面目
整个宇宙是从一个“起始点”中诞生的,自然可以从这“起始点”中诞生出很多……的“点”,一些“点”还可以表现为“弦”。这“点”、这“弦”应当是宇宙的最小单位——量子,因为在宇宙中再也没有比这“点”、这“弦”更小的东西了。
宇宙本身是个“点”,是在个“点”内。自然宇宙中所有的最小单位(量子)“点”相当于都在同一个点上,相互之间就应当具有互在互吸的关系。这应当是万有引力,互在是万有引力的场,互吸是万有引力的力。粒子内具有这量子“点”时,也就具有了万有引力、重量、质量。物质世界的质量是由量子“点”构成的。
宇宙中所有的最小单位(量子)“弦”相当于都在同一个点上,相互之间就应当具有互在互吸、互在互斥的关系,同方向相吸,反方向相斥。这应当是磁力,互在是磁力的场,互吸是磁吸引力,互斥是磁排斥力。“弦”可以构成“面”,“面”可以构成“体”。粒子的体积、宇宙的空间是由具有磁力的“弦”构成的。从而使得在空间中可以展现出磁力线、磁场,磁力线应当不是虚构的,而是真实存在的。
极多的“弦”可以构成一个环。极多的环可以构成一个球面,球面可以称为“环的平方”。极多的“环的平方”(球面)可以构成“环的立方”。宇宙空间一定是“环的立方”,构成宇宙空间的“弦”平时不展现出磁力来。只有在光波、磁铁等的作用下,一些“弦”才会展现出磁力来,成为磁力线、磁场。
粒子的体积是由具有磁力的“弦”构成的,粒子是具有磁力、磁矩的。因此在对撞机内,在磁场的作用下,中子、质子、电子等粒子可以被吸引着快速运动。在电视机的显像管内,在这弱小磁场的作用下,电子也能被吸引着快速运动。那么相对于中子、质子来说,电子应当具有很强的磁力(磁矩),具有很多的“弦”,具有很大的体积。电子云应当就是电子,就是电子本身,就是电子的体积。
当今科学认为,电子是以“电子云”的形式存在的,在电子云内电子的位置是测不准的,即电子可以同时在电子云内的任何位置上。那么,电子云应当就是电子,就是电子本身,就是电子的体积。那个“点”状的、围绕原子核不停转圈的电子应当根本不存在。只有这样才能解释海森伯提出的测不准现象和薛定谔提出的电子云理论。爱因斯坦说的“上帝不会掷骰子”应当是正确的。
质量、体积是建立在不具有质量、体积属性的最小单位“点、弦”基础上。因此宇宙可以相对于不同速度表现为不同大小,相对于速度无限快表现零点。
5、在认识了粒子体积基础上,可以认识每层电子数量是层数的平方乘以2
电子云应当就是电子,就是电子本身,就是电子的体积。原子核带正电荷,原子核外的电子<电子云>带负电荷。借着正负电荷的电吸引力,电子<电子云>排列在原子核的周围。
如果把原子核比喻为就像一个垒球,那么电子<电子云>就像一个一个的垒球棒,这些垒球棒(电子云)的小头靠近垒球(原子核),垒球棒的大头远离垒球。一个一个的电子<电子云>像一个一个的垒球棒,在原子核的周围是一层一层地排列着。原子核很小,电子<电子云>很大,就比例,原子核比这垒球小多了,电子<电子云>比这垒球棒大多了。
相对于原子核来说,电子具有极大的体积,并且电子<电子云>与电子<电子云>之间存在着电排斥力,相互之间尽可能地相互远离。第一层空间小,只能是在原子核的上面、下面各是1个电子<电子云>,分别是1行1列。
原子核带正电荷,电子<电子云>带负电荷,相互之间具有电吸引力,电子<电子云>必须尽可能的接近原子核。如此,第二层电子<电子云>,上面、下面各是2行2列,插在第一层1行1列的外侧。如此,可以更近地接近原子核。
第三层电子<电子云>,上面、下面各是3行3列,插在第二层2行2列的中间和外侧。第四层电子<电子云>,上面、下面各是4行4列,插在第三层3行3列的中间和外侧。第五层电子<电子云>,上面、下面各是5行5列,插在第四层4行4列的中间和外侧。……。如此,可以更近地接近原子核。
这样,每层电子<电子云>的数量就会是层数的平方乘以2,第一层2个电子<电子云>,第二层8个电子<电子云>,第三层18个电子<电子云>,第四层32个电子<电子云>,第五层50个电子<电子云>……。
电子<电子云>带有负电荷,相互之间具有电排斥力,相互之间应当尽可能的相互远离,相互之间应当尽可能的具有一定距离。可是,最内几层的电子<电子云>,由于原子核与电子<电子云>之间的电吸引力远远大于电子<电子云>相互之间的电排斥力,因此电子<电子云>相互之间只能是尽量紧紧地相邻在一起,只能是每层电子<电子云>的数量是层数的平方乘以2。
在最外几层,由于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电子云>之间的距离较远,相互之间电吸引力减少,电子<电子云>相互之间不能再尽量紧紧地相邻在一起。最外几层,电子<电子云>在相互之间的电排斥力的作用下,相互之间就要具有一定的距离,使得每层电子<电子云>数量减少,每层电子<电子云>的数量不再是层数的平方乘以2,而是次外层最多为18,最外层最多为8。
6、在认识了空间、体积基础上,可以去认识光波、能量、电流的本来面目
宇宙的空间、粒子的体积都是由最小单位(量子)“弦”构成的,弦具有磁性、磁力。粒子(如电子——电子云)可以放出一部分“弦”到空间中,产生光波,体积变小。光波是以光速膨胀的球面,在球面上,构成空间的弦此时展现出磁力来。即,光波应当是,构成宇宙空间不同位置的弦,以光速依次地展现出磁力来。
另一个粒子(如电子)可以接收到光波,光波消失,粒子(如电子)就会从自己的位置上从空间中提取出相应的“弦”,体积变大。电子<电子云>的体积变大,可以出现热胀等能量反应,可以出现固态变为液态、液态变为气态等能量反应,可以出现分子结构变化并放出光波等能量反应,而可以出现燃烧、爆炸等能量反应。“弦”可以带来能量反应,“弦”就是光子!!!。
一个粒子(如电子)放出相应的光子(弦)到空间中,产生光波。光波在空间中传导。另一个粒子(如电子)可以接收到这个光波,光波消失,这个粒子(如电子)就会从空间中从自己所在的位置上提取出相应的光子(弦)。粒子(如电子)放出、提取的只能是光子,不会是光波;而在空间中传导的只能是光波,而不会是光子。由此,我们可以解释“光的波粒二象性”。
一个粒子接收光波提取光子(弦),同时可以立刻放出光子(弦)产生光波。借此,在一个导体内,一些电子<电子云>可以依次地接收光波、放出光波,而传递光波——射电光波,而产生电流。电流应当是射电光波在导体内的电子<电子云>之间的传递。射电光波具有方向性,顺时针方向、逆时针方向,因此电流具有两种,正极电流、负极电流。当今物理学认为,电流是电子流动的反方向,正极电流是空穴向前流动,应当是错误的。
如果电子<电子云>接收波长短的“可见光波”提取光子,同时立刻放出光子产生波长长的“射电光波”。射电光波被依次传递,成为电流,这是光电效应。
磁铁转子带动磁力线旋转,此时磁力线如同光波(光波是构成空间的弦以光速依次地展现出磁力来,是以光速运动的磁力线)。周围导体(如铜线)中的电子<电子云>接收到(即被动切割到)磁力线,也会提取光子,同时也会立刻放出光子产生射电光波,这些射电光波可以被依次传递,成为电流,这应当就是发电机的工作原理。
切割磁力线没有阻力,不会为切割磁力线消耗能量,电能是白白从空间中获得的。空间是由弦(光子)构成的,空间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量库。未来人们可以将发电机中的摩擦阻力减少到零,人们就可以凭空地、白白地、源源不断地从空间中获得电能(能量)。
7、在认识了宇宙空间基础上,可以去认识基本粒子、基本力的本来面目
宇宙空间是环的立方,有限无边,没有中心点或者说处处是中心点。任何一点都是宇宙空间的中心点,都具有前、后、左、右、上、下6个方向。沿着6个方向分别行驶任何距离,来到6个点上。每个点也都是宇宙空间的中心点,也都具有自己的前、后、左、右、上、下6个方向,这样就具有了36个方向。只是6个方向是实的,36个方向是虚的。
从宇宙起始点中只诞生了宇宙空间和物质世界(宇宙时间仅仅是个过程),宇宙空间和物质世界的基本单位——基本粒子,就会具有某些相同特点。从宇宙起始点中直接诞生出来的粒子,就应当具有36个夸克,上夸克6个、下夸克6个、粲夸克6个、奇异夸克6个、顶夸克6个、底夸克6个。
其中33个夸克包含的都是不可见量子<虚点>,这33个夸克不能被观测到(不可见夸克)。只有3个上夸克包含的是可见量子<点、弦>可以被观测到(可见夸克),并且大部分是量子<点>,小部分是量子<弦>,这个粒子具有极大的质量、极小的体积,这是中子。
夸克不能单独存在,只能是36个夸克或6个夸克作为一个整体来存在。夸克内包含着量子——弦、点、虚点。量子<虚点>可以转变为量子<点>,量子<点>可以转变为量子<弦>。
中子可以分裂,36个夸克中的6个粲夸克、6个奇异夸克、6个顶夸克、6个底夸克可以再次分解,所包含的量子<虚点>全部转变为量子<弦>,并加入到空间中,产生光波。
留下一个“6个上夸克”,其中3个上夸克包含的是不可见量子<虚点>,另3个上夸克包含的大部分是量子<点>,小部分是量子<弦>,这个粒子具有极大的质量、极小的体积,这是质子。
留下一个“6个下夸克”,其中3个下夸克包含的是不可见量子<虚点>,另3个下夸克包含的小部分是量子<点>,大部分是量子<弦>,这个粒子具有极小的质量、极大的体积,这是电子。
中子(36个夸克)相互之间具有互在互吸的关系。这是弱力(弱吸引力)。弱力建立在36个夸克基础上,弱力的力量较大,但不灵活,是一种快速递减的力。
建立在6个上夸克、6个粲夸克、6个顶夸克的粒子(如质子)是一类,带正电荷。建立在6个下夸克、6个奇异夸克、6个底夸克的粒子(如电子)是另一类,带负电荷。同类相互排斥,不同类相互吸引,这是电力(电吸引力、电排斥力)。
中子、质子各具有3个可见夸克,这6个夸克正好是“6个上夸克”,一个中子和一个质子可以组合在一起,不分开,这是强力。中子、质子不是同一类粒子,强力只有组合力,没有吸引力。
8、在原子核内部应当有一个由中子质子共同构成的外壳
借着强力,一个中子、一个质子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中子质子对”。锂6原子核是由3个“中子质子对”组成的。借着弱力(弱吸引力),3个“中子质子对”的中子这端是尽可能地相互接近,接触在一起。借着电力(电排斥力),3个“中子质子对”的质子这端是尽可能地相互远离。
一些原子核较大,是由较多的“中子质子对”组成的,这些“中子质子对”就应当构成一个壳状。在弱力(弱吸引力)的作用下,“中子质子对”中的中子尽力向内(原子核的中心),而构成原子核外壳的内层;并使得原子核尽力向中心收紧,使得原子核稳定。在电力(电排斥力)的作用下,“中子质子对”中的质子尽力向外(原子核外),而构成原子核外壳的外层;并使得原子核尽力向四周分开,使得原子核不稳定。
弱力是一种快速递减的力,中子之间距离为零时,弱力并不弱,中子之间的弱力(弱吸引力)远远大于质子之间的电力(电排斥力)。但是随着中子之间的距离增加,半个中子直径的距离、一个中子直径的距离……,中子之间的弱力(弱吸引力)会迅速变小(变弱);而质子之间的电力(电排斥力)不会如此迅速变小(变弱)。几个中子直径的距离时,中子之间的弱力(弱吸引力)会小于质子之间的电力(电排斥力)。
一个中子可以蜕变为一个质子、一个电子、一些光子,弱力减少,电力增加。当弱力(弱吸引力)小于电力(电排斥力)时,原子核就会发生裂变。
原子序数(原子核内的质子数)是20以下的原子核,原子核中心可以是空的;在原子核内部可以只有原子核外壳,在原子核内,中子与质子之间的比例可以是1:1。原子序数是20以上的原子核,原子核中心不可以是空的,一定要具有另外的中子,一定要具有另外的弱力(弱吸引力);在原子核内,中子数一定是大于质子数。原子序数进一步增加,原子核进一步增大,在原子核中心,一定要具有更多的另外的中子,一定要具有更多的另外的弱力(弱吸引力);在原子核内,中子所占的比例一定是越来越大。
在元素周期表中,我们会看到,原子序数(原子核内的质子数)是20以上的原子核,随着原子序数(质子数)增加,随着原子核增大,质子与中子之间的比例,开始是(1∶1),以后逐渐是(1∶1.1)、(1∶1.2)、(1∶1.3)、(1∶1.4)、(1∶1.5)、……。如氪84(36个质子、48个中子)是1∶1.333,氙131(54个质子、77个中子)是1∶1.426,氡222(86个质子、136个中子)是1∶1.581。
9、整个宇宙及所有粒子、原子核、星球的演化过程
在宇宙起始点诞生了时间,也诞生了第1组中子,其中1个中子发生中子蜕变,变成1个质子、1个电子、一些光子(弦),光子(弦)形成空间,这时也诞生了物质和空间。
随着时间的行驶,在宇宙空间的很多很多位置上,又诞生了很多很多组中子,物质继续诞生。每组中子诞生的同时,立即就有1个中子蜕变,产生光子(弦),光子(弦)加入到空间中,宇宙空间以光速膨胀,这个过程持续了很多年。
在这物质诞生期诞生的这一组、一组的中子,中子的数量应当都在几千以上,是高原子量原子核。在这物质诞生期结束后,原子核内的一个一个中子,也会逐渐地发生中子蜕变,同时原子核发生核裂变、核衰变。中子蜕变,产生光子(弦),光子(弦)加入到空间中,宇宙空间继续以光速膨胀。
随着中子蜕变,中子减少,质子增多,总有一天,对某个原子核来说,它会完全变成了一个、一个的质子。也就是原子核变成了氢1原子核,原子变成了氢1原子。
物质诞生后,借着电吸引力,原子核、电子<电子云>组成原子,原子组成分子,分子组成物体。借着万有引力,原子、分子、物体组成星球,星球组成星系(如银河系、仙女星系)。
宇宙内具有千亿数量的星系,星系与星系之间存在空间膨胀,并且空间膨胀的作用大于万有引力的作用,星系与星系之间,不存在相互吸引的关系,只存在相互远离的关系,星系与星系之间不能组成星系集团。
在早期,所有星球的原子核,所包含中子都很多。这时每个星球内都有中子蜕变,都有光子(弦)产生。在早期,所有的星球都是发光的星球,以前地球也是一个发光的星球。
一些星球较小,它所具有的原子核数量很少,很快它所具有的原子核都演化成了,含中子很少的原子核,或不含中子的氢1原子核。这时在这些星球内,不再有中子蜕变,不再有光子(弦)产生,这些星球不再发光。
随着中子蜕变,总有一天宇宙内所有的原子核都要演化成,含中子很少的原子核。这时所有的星球所具有的原子核,都是含中子很少的原子核。这时每个星球内都有中子蜕变,都有光子(弦)产生,这时所有的星球都要成为发光的星球。
随着中子蜕变,总有一天宇宙内所有的原子核,都要变成一个、一个的质子,即原子核都成为氢1原子核,原子都成为氢1原子。之后,氢1原子中的质子会变为正电子,正电子与电子会涅灭变成光子(弦),光子(弦)加入到空间,宇宙空间继续以光速膨胀。
随着一个、一个的氢1原子涅灭,所有的星球都要由大到小,由有到无。当最后一个星球消失时,宇宙结束了。
10、从“点”这个终极出发,可以建立一个在终极基础上的科学理论体系
当今物理学仅仅把宇宙空间视为背景,仅仅把粒子视为一个点,对宇宙的空间、粒子的体积都视而不见。从宇宙本身是个“点”这个终极出发,可以认识宇宙空间、粒子体积的本来面目,并去认识光波、能量、电流等的本来面目。
借着认识宇宙空间的特点,可以认识基本粒子的构成,可以认识到一些粒子会具有更多的可见夸克,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粒子的周期表。可以认识到粒子为什么会出现蜕变,如为什么一个中子可以蜕变为一个质子、一个电子、一些光子。
宇宙中千亿千亿的恒星每时每刻都有大量的中子蜕变,产生大量的光子(弦)。这些光子(弦)只能是加入到空间中去了,使得宇宙空间以光速在膨胀。
因宇宙本身是个“点”,是在个“点”内。宇宙中所有的量子(点、弦)和由量子构成的所有基本粒子,相当于都在同一个“点”上,相互之间就会具有互在互吸、互在互斥的关系。借此可以得出了一个基本力的统一理论。可以认识到基本力只能具有万有引力、磁力、电力、弱力、强力这5种。
在这些基础上,可以去认识原子核的内部结构,可以认识到为什么在较大的原子核内中子数必须大于质子数,认识到为什么原子核会出现核衰变、核裂变。可以去认识原子核外的电子<电子云>排列,借此可以去认识分子、物体的构成。可以去认识粒子、原子核、星球的演化过程,可以去认识为什么恒星是发光的,而一些行星、卫星是不发光的。
中国科学院郭汉英研究员说过:“物理学并不是一个已完成的逻辑体系。相反,它每时每刻都存在着一些观念上的巨大混乱。科学发展的历史正预示着,一场新的变革正在酝酿,并且迟早会到来,物理学正面临新的挑战、酝酿新的突破”。从宇宙本身是个“点”这个终极出发,我们一定可以迎来这物理学的新突破。
借着我们知道了空间、光波、能量、电流、基本粒子、基本力的本来面目,借着迎来了这物理学的新突破,我们可以更加确定整个宇宙本身是个“点”,在个“点”内。
《圣经》中说:“他右手拿着七星”(启1:16);“七”在《圣经》里是完全数,“七星”可以指宇宙中所有的恒星、行星、卫星等,即整个宇宙都在上帝的手心里。只有上帝才能在一个“点”内展现出如此宏大的宇宙,一定是真的存在上帝。
相信存在上帝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宇宙的终极,揭开宇宙的奥秘,纠正一些以前的错误认识,建立起一个在终极基础上的、系统的、自洽的科学理论体系。
为此我进行了40多年的研究,现完成了论文《宇宙在个点内来认识量子如何构成宇宙》8万多字,本文为其《简述》1万多字。
徐永海,手机(微信):18600229405,电子邮件:2496290774@qq.com,另一微信号:xuyonghai-1960。
《宇宙在个点内来认识量子如何构成宇宙》(8万多字)
https://xuyonghai.blogchina.com/761099966.html
https://xuyonghai1960.blogspot.com/2025/10/blog-post_32.html
《宇宙在个点内来认识量子如何构成宇宙》目录
第一部分、引言:最简洁地理解相对论来认识到宇宙在个点内
1、相对论是指,相对于飞行者和相对于静止者,时间空间速度是不同的
2、相对于静止者来说,才是光速是最快速度,来理解相对论
3、光永远比快速飞行者,还要再快30万公里/秒,来理解相对论
第二部分、简述:宇宙在个点内来认识量子如何构成宇宙
1、相对于静止者来说才是,光速是最快速度,任何速度都不能超过光速
2、相对论即相对于快速飞行者和相对于静止者,时间空间速度是不同的
3、从宇宙本身是个点这个终极出发,可以去探索宇宙的很多未知奥秘
4、从“点”这个宇宙终极出发,可以去认识质量、体积的本来面目
5、在认识了粒子体积基础上,可以认识每层电子数量是层数的平方乘以2
6、在认识了空间、体积基础上,可以去认识光波、能量、电流的本来面目
7、在认识了宇宙空间基础上,可以去认识基本粒子、基本力的本来面目
8、在原子核内部应当有一个由中子质子共同构成的外壳
9、整个宇宙及所有粒子、原子核、星球的演化过程
10、从“点”这个终极出发,可以建立一个在终极基础上的科学理论体系
第三部分、详述:宇宙在个点内来认识量子如何构成宇宙
1、迈克耳逊-莫雷实验应当只发现了,光与任何运动体之间的速度差永远不变
2、相对于快速飞行者来说,时间会变短,并且整个宇宙的时间都会变短到零点
3、相对于快速飞行者来说,空间会变短,并且整个宇宙的空间都会变短到零点
4、从狭义相对论到广义相对论,来认识到宇宙本身是个“点”,在个“点”内
5、电子的体积和宇宙的空间都是由弦构成,而可以具有磁矩线、磁力线
6、磁力线磁矩线是同方向相吸、反方向相斥,使得磁极是异极相吸、同极相斥
7、光波是空间中的弦依次展现出磁力来,弦、光波、能量、力之间的关系
8、电流是射电光波在电子之间的传递,电能的获得、应用与无限来源
9、两种电流,顺时针方向的、逆时针方向的,使得在半导体上产生芯片
10、整个宇宙是从一个起始点中诞生的,由此来得出一个粒子周期表
11、整个宇宙本身是个点,由此来得出一个基本力的统一理论
12、原子核的内部结构与原子核的衰变,核裂变、核聚变的本来面目
13、空间与物质的演化过程,早期的原子核都是高原子量的原子核
14、原子核的演化过程,随着核衰变,原子核会一次、一次地变小
15、天体的演化过程,在宇宙早期,相对来说,温度是冷的

评论
发表评论